中学生为什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?
中学阶段是生理、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,期间由于体格的逐步日趋发育完善,在力量、灵活及技巧发面都出处在人生的相对颠峰时期,活泼好动,腿脚灵活。心理发面,中学生有全民独立的要求,对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判断能力,也喜欢自己根据自身的判断行事,有较强的冒险精神,喜爱探索。由于对事物认识的局限性,判断能力低,生活经验少,缺乏必要的交通安全意识,危险感受差,注意力容易分散,对复杂交通环境不能正确估计。常在道路上打闹、追逐等。
自行车本身是一种灵活性很强,但稳定性很差又无任何防护的交通工具。交通法规规定十二岁后的学生才能骑自行车,这时中学生都普遍骑车上学。这样中学生骑车时存在如下特点:对交通规则置若罔闻
自年恃轻技术好,与机动车抢行;自恃英雄胆大,故意不让机动车或慢速避让;自存侥幸,手中持物骑车,单手或双手撒把,目无法纪
骑自行车的人认为“汽车不敢碰我”,随意在大街或道路上窜行,快、超心理
中学生有时为了赶时间、逞能,互相追逐、急拐,互相迂回超车,甚至逆向行驶等。因此加强对中学生骑车、行走的交通安全教育,对保障中学生自身及其他交通参与者安全有很重要的意义。
骑车“十不准”
自行车的迅猛增长,骑车的交通安全问题涉及的人也越来越多。有些人自以为骑车技术高明,把交通法规丢在脑后,任意违章,把自行车当作“自由车”,为所欲为。毫无约束。发生事故后,才追悔莫及。痛哭流涕。为了确保骑车安全,骑车者必须牢记骑车的十个“不准”。
1. 骑自行车不准双手脱把。自行车的车把起到控制重心、变换方向和采取刹车的作用。行驶中的自行车是靠人的双手握住车把未保持平衡的。双手脱开车把时会使自行车失去平衡而左右摇晃。遇到险情,来不及刹车,也未不及避让,那就会发生撞车、撞人或车翻人倒的事故。
2. 骑自行车不准一手持物或一手撑伞。骑车人一手持物,一手握把,重心不易掌握。往往会失去平衡。在遇到紧急情况时,难以及时打铃、刹车,这是很不安全的。如果一手撑伞,危险性就更大,撑开的伞面既遮住了视线,又增大了阻力。使车身重心难以掌握而左右摇摆;碰到大风天,还会把车掀翻。影响交通安全。
3. 骑自行车不准攀扶其他车辆。有些骑车人一手握把,一手搭在机动车上,跟随在机动车后行驶。自以为既可省力又可加速,其实这样做是很不安全的。因为机动车行驶速度比自行车快好多倍。骑车人跟在机动车后面,看不见前方道路上的情况,一旦机动车突然刹车,就会束手无策,甚至刹车不及而酿成事故。
4. 市区道路上不准骑车带人。自行车的造型、结构、材料是为单人使用设计的。一个人骑车时能保持车辆重心平衡,前后车轮的重量也适当。如果两个人乘坐,增加了负重,前后轮受力不均,重心移位,就会使骑车人难以控制。带人与载货不同,物体可固定在一定部位,而坐车人却会随车摇晃。市区街道交通繁忙,遇有险情,就容易发生伤害事故。交通法规规定:市区和城镇道路上骑自行车不准带人,但在不通行公交车辆的道路上,可附带一名学龄前儿童,附带学龄前儿童的自行车应安装牢固的座椅,通过有公交车辆通过的路口,须下车推行。
5. 自行车不准乱停、乱放。上海道路车辆多、行人多,道路上任意停放自行车,会影响和妨碍车辆、行人通行,堵塞交通,造成秩序混乱。因此,自行车应在停车场、寄放站或临时停车点依次停放,不准在车行道、人行道和其他妨碍交通的地方任意停放。
6.醉酒后不准骑自行车醉酒后,人的反应迟钝,往往头脑昏沉、精神疲乏失去自控能力。行驶中,不能及时发现情况,也不能及时作出反应、采取有效措施,于是会发生撞车、翻车等事故。
7. 骑自行车不准相互追逐、曲折竞驶。马路上车来人往,交通十分复杂。在马路你追我赶,因车速太快顾及不到其他车辆,很容易相互碰撞。因此,打“S”形行驶,玩弄车技或相互嬉闹、互相追逐都是十分危险的行为,稍不注意就合发生交通事故。还会影响和妨碍其他车辆的正常通行,扰乱交通秩序。
8. 骑自行车不准扶肩并行。骑车人扶肩并行,两车必然靠得很近,不能保持一定的横间距离,稍不留意就容易碰擦、摔倒;两车并行占据了慢车道,妨碍其他车辆的正常通行。
9. 不准在人行道上骑车,骑自行车不准进入高速公路。人性道是专供行人行走的通道;高速公路是全立交、全封闭、分向分道行驶的机动车专用道路,骑车不准侵占人行道、不准进入高速公路。
10.超越前车时,不准妨碍被超车的行驶。骑自行车的十个不准,每个骑车者必须牢牢记住。自觉遵守交通规则,做个文明骑车者。
相关文章
评论:0条评论内容请不要超过200字